太行深处,有一片红土地,也是百姓的“绿银行”
太行深处,有一片红土地,也是百姓的“绿银行”
太行深处,有一片红土地,也是百姓的“绿银行”
烈日骄阳下,一排排民房沿路伸展,村道洁净平坦,群山环抱中,满眼的绿色(lǜsè)让空气里飘散着沁人(rén)的清香。
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之际,中国农业电影(diànyǐng)电视中心记者跟着中国记协组织的中央和全国性行业媒体(méitǐ)青年编辑记者赴河北省开展增强“四力”教育实践活动的脚步(jiǎobù),来到了(le)一个红色记忆与绿色希望交织的地方——前南峪村。
太行山(tàihángshān)腹地,邢台市(xíngtáishì)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,是一片承载着革命记忆的红色土地,也是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典范村庄。村庄镶嵌在太行山水之间,亦被人们称为“太行明珠(míngzhū)”。
这里,是红色“抗大精神(jīngshén)”扎根深厚的地方。
何为“抗(kàng)大”?何为“抗大精神”?对于太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一代,记忆里关于抗战的烽烟,大多是课本(kèběn)里呈现的旧照片,或是《小兵张嘎》《举起手来》里那些带着(zhe)些许距离感的影像,并无太深记忆。
1939年7月,中国(zhōngguó)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(简称“抗大”)总校五千师生渡黄河、涉汾水、翻吕梁、越太行,辗转一年多,摆脱了日军围追堵截,终于在(zài)1940年11月到达前南峪村,在这里设立校部。当时,正值(zhèngzhí)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,抗大曾在此坚持敌后办学两年零三个月。朱德、邓小平、刘伯承、罗瑞卿(luóruìqīng)、何长工(héchánggōng)等老一辈无产阶级(wúchǎnjiējí)革命家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。
在抗(kàng)(kàng)日战争的(de)烽火岁月里,“抗大”敌后办学肩负着开辟敌后战场、为抗日民主(mínzhǔ)根据地培养干部、团结带领广大民众同仇敌忾、共赴国难的重任。“抗大”总校(zǒngxiào)到达河北邢台后,当地前南峪、坡子峪、宋家峪、冯家沟、桃树坪一带村庄的村民家里(jiālǐ),住满“抗大”学员,人人都是“抗大”房东。在那场血与火、生与死的考验中,“抗大”师生与人民群众心连心,也形成了血肉相连、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。
走进抗大陈列馆宽阔的展览大厅(dàtīng),遗存(yícún)下来(xiàlái)的“抗大”师生用过的教材(jiàocái)、书信、行军锅等物件映入眼帘,声情并茂的情景演绎片段,带领我们重新回忆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峥嵘时光,让在场众人仿佛穿越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。
图(tú):正在进行情景演绎的年轻演员
今年6月,抗(kàng)大陈列馆新增(xīnzēng)1636件/套珍贵史料(shǐliào),这些(zhèxiē)史料多是由“抗大”老学员及后辈捐赠而来。刘小燕,是抗大陈列馆资深的讲解员,十几年来曾(céng)采访过30多位“抗大”学员及后辈,谈及采访过程中最动容的经历时,刘小燕分享(fēnxiǎng)了让她难以忘怀的一位老人。老人家庭条件不差,为何(wèihé)选择去(qù)“抗大”受罪?这一问题,让近百岁的老人,拍桌发怒,只说了一句话“不作亡国奴”,而这句话,是刘小燕采访过的大多数“抗大”老学员都说过的话,更是“抗大精神(jīngshén)”最生动的体现。分享时,刘小燕话音颤抖,情绪激动,落话间,已然热泪盈眶。
陈列馆里除了(le)我们这批认真了解“抗大”历史的青年记者,还有一些老人,掺(càn)在我们的队伍中一起随行,认真倾听(qīngtīng)着讲解员的一字一句。正沉浸间,一群研学的小学生涌了进来,瞬间打破(dǎpò)了展厅的宁静,却又带来另(lìng)一种蓬勃(péngbó)的生气。他们簇拥在展柜前,眼神专注地探寻着革命先辈遗下的片纸只字、斑驳旧物。那一刻,几代人的身影在此交叠,那一刻,“团结、紧张(jǐnzhāng)、严肃、活泼”的“抗大”校训于无声处,完成了又一次跨越时空的叩击与回响。
图:站在讲解人群(rénqún)中的老人
图:认真(rènzhēn)观看展品的研学学生
据抗(kàng)(kàng)大陈列馆馆长杨树介绍,抗大陈列馆目前是全国首批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,以“抗大”旧址优质资源为依托,现已重点深入挖掘打造了9个旧址村。根据各旧址村的(de)不同内容,重点研发、推广了“共和国(gònghéguó)不会(búhuì)忘记”、“人民英雄之旅”、“艰苦奋斗(jiānkǔfèndòu)之旅”3条“小长征”教育精品线路。未来,这样深厚的“抗大”红色基因,在行走间、在聆听中、在教育中,必将被一代代(yídàidài)“抗大人”温柔而坚定地接续、传承。
这里,是太行山最绿的(de)地方。
走进(zǒujìn)前南峪生态经济沟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几个(jǐgè)大字,在满眼的绿中,格外亮眼。
图:前南峪生态(shēngtài)经济沟
二十世纪(èrshíshìjì)六七十年代,前南峪村还是一片荒山秃岭,“山坡和尚头,土地随水流;有雨就成灾,无雨渴死(kěsǐ)牛(niú)”是当时的真实写照。面对(miànduì)如此困境,村党委带领全村男女老少继承发扬“抗大”精神,一起治山、治水、治穷、致富。如今的前南峪,人均6分田,7亩山,林木覆盖率94.6%,被林业、生态专家誉为(yùwéi)“太行山最绿的地方”。
乘坐观光车,一路进沟,沟的沿路栽种着一排排的板栗树(bǎnlìshù),这里的板栗树,300年树龄的有(yǒu)2700棵,最为久远的树龄已达到2500年。在前南峪,板栗种植是让(ràng)村民腰包鼓起来的富民产业。
我们(wǒmen)一行来到了(le)沟顶上,面对眼前郁郁葱葱的(de)果林,记者们围着前南峪村村书记郭天林积极提问。“我们村每个村民都是有工资的,每年过年按口分钱,一口3400块钱,一年发福利能(néng)达到600多万。”郭天林自豪地说。
图:远处有正在劳作(láozuò)的村民
前南峪村始终走集体经济、统分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。村里10条(tiáo)大沟、72条支沟,相关数据显示,目前前南峪村共栽植干鲜果树32万余株,人均约210株,全村每年(měinián)果品收入(shōurù)达8700万元,过去的“穷沟沟”真的变成了“绿(lǜ)银行”。
郭天林介绍,依托“抗大”留存的红色(hóngsè)资源(zīyuán)和老百姓努力治理(zhìlǐ)而来的绿色资源,现在村里不仅建设了猕猴桃、樱桃等多个精品园区,修建了梅园、栗树山庄(shānzhuāng)等观光园,还建立了“抗大”少儿研学基地等,让乡村旅游集观赏性(guānshǎngxìng)、教育性与参与性于一体,走上了一条“红加绿”相结合的生态发展路。
下沟走到(dào)村口,村口一座球形大装置引人注意。“我们村吃水不要钱,用气不要钱,两人(liǎngrén)烧火,全村做饭取暖”,郭天林指着这个我们不认识的(de)装置说。原来,这是(shì)前南峪村建起的邢台山区第一座秸秆气化站,只为守护蓝天碧水,改变村民烟熏火燎烧火做饭的生活方式。
谈及村里老百姓生活的变化,郭天林言语间满是欣慰。他回忆道(dào),过去的农村虽然物资匮乏,但“夜不闭户(yèbùbìhù),路不拾遗”的淳朴民风令人怀念。如今的前南峪村,正上演着现代版的“夜不闭户”,邻里间和睦(hémù)融洽,村民们积极向上,老一辈的宝贵精神风貌(jīngshénfēngmào)在新时代得到了传承与(yǔ)发扬。
行车驶出村落,行至“抗大路”,这条路串起沿途3个乡镇38个村落,也将山里的(de)“红和绿”串珠(chuànzhū)成链,成为老百姓(lǎobǎixìng)的旅游路、富民路。视线所及,百姓脸上漾出怡然的笑容,家家院落安恬(āntián),门口停靠轿车……此情此景,恍然(huǎngrán)彻悟,原来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并非虚言,而是如此真切可触的寻常日子。
监审 | 杨 巍(wēi)
部分素材来源网络(wǎngluò)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点击下方公号(gōnghào)名片,阅读更多科普信息
生活嘛,八九不离“食(shí)”,关注我们,这里全是靠谱的知识!
公众(gōngzhòng)号



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